纸币的价值

纸币的价值

货币,作为经济运作的基础,其背后依赖于信任。
这种信任随着货币形态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,从最初的商品货币(如贝壳换食物)到金属货币(如金、铁),再到纸币。纸币本身不具备内在价值,但由于与黄金挂钩,它被赋予了交换的功能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纸币的背后逐渐由中央银行的信用支撑,进入了“信用货币时代”。在这一时代,纸币背后虽然没有实物资产,但国家信用和央行的管理保障了其流通价值。
央行的作用并非是盈利,而是为了确保经济健康运作。通过发行货币和调控金融体系,央行为经济提供了流动性支持。而商业银行则是存贷业务,赚取息差,借贷产生的利差是其收入的重要来源,同时商业银行将部分存款准备金交给央行,承担着经济的稳定器角色。
理想情况下,商品的数量与货币流通量应当保持一致。
然而,在实际经济中,通货膨胀的存在导致了货币的贬值。M2和GDP的增速差异反映了通胀水平。如果M2的增速大于GDP的增速,而CPI变化不大,说明货币流入了金融资产领域(如股市、比特币等),而非实体市场。
在中国近20年,超发的货币流向房地产市场,推动了房价的上涨。
房地产成为了超发货币的最大受益者,商业银行通过放贷促进了这一过程。
货币供给的量化过程基本上是通过存款准备金制度来实现的(基础货币与派生货币的运作)。基础货币(约占总货币供给的1/7)加上派生货币(约占总货币供给的6/7)形成了M2,决定着整个经济体系中的货币量。
而美国则是通过印钱来应对经济挑战。
商业银行通过放贷将新增货币投入市场,从而推动金融资产和商品市场的流动性增加,通胀也因此持续存在,并且不均衡地分布在不同市场上。
钱如同水流动,流入哪个领域,哪个领域就会成为机会的聚集地。